面對大學入學制度的改革,「先考後招派」與「多元入學派」各有不同的論點與主張,然而相同點都在於想解決高三下學期學習亂象,覺得當學生一旦知道自己已能進大學,就將無心學習,希望學生能通過認真學習高三下學期各種加深與加廣的選修課程,讓自己更清楚知道自己未來想發展什麼性向。兩派的出發點都屬立意良善,然而,值得思考這個關鍵問題:如果學生不只在高三下學期就無心學習,甚至進大學都常處於「無心學習」的放空狀態呢?
如果高三下的無心學習只是個起點,上大學則進入無心學習的高峰期,各種專業課程或通識課程,只要不是出於學生自願選修上課,常見老師如果沒有拿考試來當令箭,出於長年習慣的制約反應,學生如果不蹺課,要不就在教室滑手機,更甚者就直接趴在教室猛睡,這在各大學都很常見的現象,值得檢討的困境就不只包括大學端並沒有幫忙讓高中端「好好教孩子」,大學端自身都沒有辦法落實這個願望,解放其學習制度與課程設計,焉能照顧到高中端的需求?
既然各種加深加廣的選修課程如此重要,為何大學端自己都不能徹底做到,卻打著想解決高三下學期學習亂象的名義,各自主張不同的考招型態呢?癥結就在於少子化的浪潮,已讓相當數量的大學正面臨滅頂的危機,大家並不在意學生最真實的素質,各科系只管自己是否能持續藉由挑選出適合自己科系發展的學生來獲得生存,藉由各種精準的招生策略與華麗的宣傳詞藻來吸引學生註冊與報到,這種學校本位而不是學生本位的思考,其實影響高等教育的正常發展甚鉅。
當教師只在意專業科目能否藉由必修課來持續保障自身授課權益,卻不大在意知識正劇烈推陳出新,整個世界正在展開跨專業的多層次發展,各種綜合性的新興領域不斷產生,這時學生真的來專業科系就讀,卻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更常見的現象則是當學生察覺老師授課的內容與社會實際的脈絡已有巨大落差,他們自知轉系或轉學都不見得能改變這種巨大的系統結構性問題,只能藉由無心學習來表達「無言的抗議」,最後等畢業再從事於完全不同的工作。
大學畢業生究竟有多大比例在從事與自己專業有關的工作?如果答案極不樂觀,則只有當大學願意放棄學校本位的思考,翻轉科系綁專業的傳統概念,從學生本位出發,讓學生能自主選擇想學習的課程,從中組合出真正適性的專長,教師則有責任讓自己的授課既有專業性(加深)且有通識性(加廣),學生在畢業前須繳交完整的自主學習歷程檔案,經由各大學自訂標準,嚴謹審查通過後頒發學位證書,如此大學纔具有正當性,共同構思如何解決高三下學期學習不完整的問題,並制訂考核高中學習歷程來作為大學入學制度中的一項審查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