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大學考招變革~考程方案意見調查

110年大學考招變革~考程方案意見調查

@贊成甲案

家長:
以我兒子情況與觀察所得:
其實與多數高中第一線教師與多數學生的選擇相同:甲案,
甲案對學生與整體社會資源浪費較少,
但大學教師與職員最反對!!!
因為他們傳統七八月暑假完蛋了,都用在新生的申請面試,
他們沒暑假,反對最大!!!
也許可再修正成: 提早到5~6月就考試(不必到7月初考),
6~7月把所有申請面試 與分發都搞定,
讓他們還有八月暑假(與準備迎新生),
也許大學方的反對會比較少!!!

成大大一學生:
希望甲案考試的時間可以提前一點 大約5月的時候。
這樣準備備審面試才不會太趕 又花費整個暑假。
不過我有點好奇的是 之前不是有提出過學測指考要合併?為什麼方案裡面沒有這個選項呀?

建中高二學生:
我認為第一個方案(甲)對我來說比較理想,首先是因為我參加了一個很忙碌的社團:樂旗隊。所有玩社團的小孩都得面臨家長的壓力:「你玩社團太兇了,沒時間讀書,所以考不好。」是嗎?我認識許多為了社團奉獻極多的學長,他們在高一高二時投入了所有課餘時間在活動,然後高三回來開始讀書,這不就是高中嗎?那他們大學考得如何呢?有些人考很好、有些人考很差。就像沒有參加社團的同學們一樣,有些人考很好、有些人考很差,就算前者考好的比例比較低,也絕對不會差很多。那,如果說:把那些社團玩得兇、功課又不錯的同學,全部關到補習班,是不是考試會考得更好呢?最好能幫建中多幾個75級分、多幾個台大醫科,最好還可以把全國榜首搶回來,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我們頌揚賈伯斯、比爾蓋茲在大學時勇於輟學,創辦公司改變世界。但他們憑什麼?他們都是從玩耍中學大量接觸電腦和程式的學生。正是讀高中的年紀,能找到一件事,「對它有滿滿的熱情,願意主動為它投入所有課餘時間,還不求報酬」,這是許多人都未曾嚐過的幸福的滋味。而若是採用了乙丙丁戊等大考在高三寒假的方案,對我們而言是相當不利的,長久來說更會扼殺屬於高中的這種青春、有活力、有精神、無懼等高中生所獨有的氣質。為了及早準備考試,於是提早退出社團,於是沒能享受到在這些活動中探索自己的樂趣,於是可能產生更多不知何去何從的高中畢業生,長遠來看,我覺得這是不好的。謝謝!

@贊成乙案

家長:
1.學測考基本素養,可以早點考,不用和分科考擠在一起,壓力較大。但高中生很多都熱衷社團,也要給他們一些時間準備,所以高三寒假再考較好。(乙丙戊己)
2.考試少一點對學生和試務人員都方便。(乙戊己)
3.分科測驗可以考得較深入,確實試探學生的能力,也讓數理科的學生可以完整學習,順利銜接大學程度。(乙戊)
4.戊案的缺點就如現在所詬病,學生不能專心完整學習,同時要準備申請和分科考試,先申請到學校的學生,可能就無心上課了。
#乙案的缺點是因爲不知道是否可以申請上理想的學校,所以會有比現在更多的學生會繼續準備分科考試,但是這樣就全班的學習氣氛一致。若是老神在在心有定見的學生還是可以高三下就開始務色想申請的學校和系所。考完分科考試,大家都可以嘗試歷練一下準備備審資料(很多學生認為準備書審和面試的過程收穫良多)。

附中高二學生:
我個人比較喜歡乙方案,寒假考學測,然後等到暑假再申請;另外高三下擁有比較完整的期間準備另外的指考,畢竟邊上課邊準備申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好自己時間規劃,況且一個班級,目的不同,難免會有一些狀況發生,也讓要準備指考的同學會很痛苦。
@贊成丁案

家長(國中老師):
我贊成丁案。
其實,我的孩子已經大二,我是以他的高中經驗認為丁案最好,原因
1. 學測若在高三寒假考,學生三上根本無心學習三上課程,會影響三下的學習連接(等發現學測考不好,再來認真,卻發現不容易。我兒子班上一堆同學這樣子度過三上,結果學測成績不如意,三上又沒學好,有一部分人就放棄繼續指考而將就。)
2. 申請在三下學期中,真的也不好,類似上面原因。學測成績好,不代表你一定上心目中要的學校科系。申請是兩個月的漫長準備與等待,孩子是很難專心讀書的。四月底放榜時,若不如意,要拚指考,只剩2個月時間,對一般孩子來說,真的太苛刻了。
以上是我瞎子摸象、只能就我小孩他們班的同學狀況,提出的偏頗看法。丁案是最好的。

法律系大學生:
我喜歡丁案,理由如下:
1、學測、分科都是教完就考,不會像現在三上只能課程學測抉擇
2、申請跟分發時程都在畢業後,中間學生有時間去探索(而且是有學測分數依據地去探索),學期間也比較不忙
3、時程沒有排在一起,一次失敗了還有重來的機會~
@贊成己案

大學心理系畢業生:
素養還不是很夠,單純就我的想法表達:
1. 高中三年學習的很多東西,其實看起來不那麼必要,在課綱上應該有所刪減,在高三的寒假就考試,但是學測和分科測驗應該合併,考一次就好,各科的考試成績仍然可以做為原始分數用於未來分發,而原始成績也能按照學測那樣的分級制度作級分劃分,用於個人申請
2. 寒假一次考試考完,接著可以專心準備個人申請,而且申請的要先放榜,待放榜後,無論落榜或者沒參與申請的人再按照原始成績以及各校系所採計的科目與加權分數統一進行分發
3. 高三下的課程呢?若依照第一點的想法,高中三年的課程應作調整,不是什麼都學就是好,應該將課程精簡為五個學期授完,而高三下可以進行各科目的進階課程,以講堂跑班形式進行(大班制或小班制依學校老師安排而定),採必選修制,一定要選基本門檻數量的課程(例如必選修8學分、10學分之類的…但不宜多),盡可能給予學生空間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其餘的時間學生可以準備個人申請或者對於興趣的鑽研和發展,或者自行先修大學課程。此外,也可以提供學生在申請前有機會去嚮往的校系旁聽課程,認識學校認識該領域學識。
名額的部分完全看大學校方取捨,個人申請的名額較容易招收到對該領域有興趣,但成績可能不那麼符合的學生。分發則比較能招收水準相當的學生,但他們對這個領域是不是有興趣就難以得知了,畢竟個人申請有面試這關。
考科的部分,我在想有沒有可能作成分科考試,自然和社會的部分都分開來考,成績結算時自然、社會分科的分數合併然後換算級分用於個人申請,然而分發的時候按欲分發校系依然採用各分科的原始成績進行分發。

35歲社會人士(政大畢業):
台灣的學生在學校花費太多時間。
最後一個學期用在尋找自已的方向,我覺得很好,不要侷限在課本上的知識。
我自己是早期推薦甄試上大學,甄試確認後,最後一個學期都不曉得在幹麻XD,最後一個學期的課本沒有讀好,也沒有感受到有什麼樣的影響。

@其它意見

家長1:
其實想改考2次、考1次。最大的考量是學測考上的學生不讀3下的書了。
但是大家忘了當初設計考2次和考1次的初衷是為了讓大家不要分分計較(大部分的孩子),然後非得某個學校或科系或考壞的同學,有機會再考一次。
所以指考和學測不同。
事實也証明,很多大學教授都喜歡學測申請入學的孩子。他們喜歡這個他們選的系,也較活。

但高三課程不唸怎麼辦?
那該由大学的制度,决定孩子讀書態度。我就知道很多有規劃的孩子,利用時間開始讀大學會用到的科目。
那不讀想混的,就會依照大學的制度來唸書。
如果大家依然是有背就有。不是用思考來取決成績之類。
又,没有淘汰制,混的人就多,自然從学測上了就開始不讀。

目前的2次是0k的。本來一次定江山就是一定會発生失常的情況。每年考試都有人發生這種事。

重點是大學如何設立一個方法及制度,讓孩子知道不能混,也混不到。自然就會唸。如果這科,以後也用不到或不需讀,那又何必強求孩子讀?
家長2:
我家有ㄧ個國二生,應該是110大學入學改革的首屆適用對象。我比較偏好畢業後再申請入學,考試分開考的規劃,也就是乙案或丁案。其他有關《綜合學習檔案》,以及是否可以公平合理地採取多元入學管道ㄧ次分發的方式,也是我關心的議題,只是好像還沒有看到詳細的內容。

家長3:
我們家也有一個國二生,我覺得理想上應該是一起考(不管是學測或指考或改名叫基本與分科),例如3月底4月初,甚至試填志願然後成績出來,不滿意再申請(但這就像12年國教會考與特招前後的問題與思維),申請不能晚於5月底,不然入學端審查時間有問題。不然申請對全國家長學生高中與大學老師,真是疲於奔命,也有城鄉與貧富差距問題。考完試到送申請前後,應該去服務學習或是補救教學或是性向了解。
其實現階段申請完到開學,功課放掉或忘掉的問題,應該是態度而非學力,畢竟基礎科系之外,其他科系內容跟高中銜接性真的不高,忘了再學就好,就怕不知道或忘了怎麼學習。

家長4(高中老師):
在現實的教學現場,大考不考學生就不學,大考怎麼考老師就被迫怎麼教學。
懶人包只討論時間點,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考試範圍(和考試科目的選擇)。
我一直以來的疑問是, 大學各科系要什麼樣的學生?決定權不是在大學手上嗎?

家長5:
首先,考試制度領導教師教學與孩子的學習態度,因此不得不慎重考量。記得這學期初我參加老大學校升學座談,學校請的講師問我們這些高三家長說,覺得以前的大學聯考比現行入學方式好的家長舉手,在場幾乎全員舉手….包括我…..我並不是因為覺得改變需要適應很麻煩,而是覺得似乎我們的教育制度錯給了很多「選擇」卻又沒有配套,造成正值青春期尋求認同的孩子更無所適從…..我們造就了一些聰明孩子的可選擇性,卻忽略了大部份孩子發展過程中需要的框架。
身為父母….目前的考試與學制….高中生像是以前我們的大學唸書方式,國中生像是高中生…..但是,孩子心智的成熟程度只是比以前的我們略微落後,但卻要比我們更早接觸茫然的「多元選擇」….這是我說的沒有配套,只有制度改是沒有用的。

家長6:
理想上,寒假考學測(一二年級),暑假考科考(三年級)應該是最能解現在高三學習不完整的困境。

# 另外有關簡化考科:
有無可能學測只考國、英、數,或是再加上重思辨的申論題?這樣環境地科和史地公民就可以靈活授課和合作學習。

主題:「曠野的聲音」好書分享/「賞識樹」活動

◎曠野的聲音+慶生會

   這本書原文出版於距今25年前,是描寫一位美國婦女在澳洲沙漠的心靈之旅。由於受到澳洲原住民「真人部落」的召喚,作者瑪洛‧摩根加入了原住民徒步穿越澳洲大陸的曠野漫遊。在途中她不斷的學習該部落以心靈及實際體驗的方式來傳達理念,並汲取宇宙與生命意義之啟示。美惠之所以在我邀請她為讀書會分享好書時,腦中馬上就跳出本書,實在是因為她十年前第一次接觸就被這個故事深深撼動,熬夜一口氣把它讀完……誠如作者所說:「你若是有心人,這本書的訊息會清晰響亮地傳到你耳中。讀了之後,你會有刻骨銘心的感受。瞧,被挑選參加那次徒步漫遊曠野之旅的,原本極可能是你,相信我,不知多少次,我但願被挑中的是你。」其實,只要透過閱讀這本書,而能穿越時空去領會「真人部落」所要帶給我們的啟示,就像美惠曾經被挑中,你我也可以和作者一同漫遊於真人部落所曾經怡然生活的曠野,體會如何和我們周遭的人與環境,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和諧共處。

  

%e6%93%b7%e5%8f%96

又到了新時代讀書會每季一次的慶生會,今天來參加的會員就像這個「天使之戀」的蛋糕,人人都是喚起自己內心的天使呢!

%e6%93%b7%e5%8f%96

 

   1

◎賞識樹活動

   首先由這個活動的設計和發起人,社教委員會的主委林士真說明賞識的能量和重要性。接著士真帶領讀書會會員們進行「分享與聆聽活動」,在兩兩真誠地分享自己的付出,並於專心聆聽與真誠地回饋之後,去感受被賞識的美好。然後再藉由玉蘭花與水的結晶實驗,證明賞識力量大。在大家訝異於簡報所示的實驗結果之際,士真又帶大家以自己的手為對象,給予感謝、讚美、撫摸,結果真的有暫時的增長效果,實在是太神奇了!最後士真再示範賞識樹的作法,還有分享目前為止到學校和社區分享此活動的熱烈支持和迴響。心動不如馬上行動,你想不想來和我們一起為身邊的家人和朋友種下溫暖又有神奇力量的「賞識樹」呢?

%e6%93%b7%e5%8f%96

1

2

3

 

%e6%93%b7%e5%8f%96

[台家盟]有進步的家長才有成功的教改

〔記者林曉雲、吳柏軒/台北報導〕家長團體百花齊放!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台家盟)選在9月9日上午9時成立,一群來自全國各地、長期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共同對孩子許下「愛你一路久久久」的承諾,強調愛孩子的獨特性,重視孩子的適性發展,也愛孩子的同儕朋友,他們並宣示,「有進步的家長才有成功的教改!」將不斷學習進步,持續監督政府落實教育政策,持續進行所有對孩子有利的工作。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成立,首任理事長謝國清(右一)表示,有進步的家長才有成功的教改;教育部長潘文忠(右二)到場致意。(記者吳柏軒攝)

  •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成立,首任理事長謝國清(右一)表示,有進步的家長才有成功的教改;教育部長潘文忠(右二)到場致意。(記者吳柏軒攝)

20年前開始投入教改的「家長三劍客」謝國清、林文虎和陳松根,帶領年輕的家長們成立聯盟,台家盟首任理事長謝國清表示,台灣的教育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聯盟自製一個書包,代表家長關注孩子的「書包裡要放進什麼」?現在孩子背的書包仍是沈重的教科書和考卷,他想在孩子的書包裡,放入更多的創意和孩子想要的東西,也會和聯盟伙伴努力再努力。

對於總統蔡英文和副總統陳建仁出訪簽名時,都簽下「台灣總統」、「台灣副總統」,謝國清表示,取名「台灣」家長教育聯盟,代表伙伴家長們要為台灣的孩子和台灣的教育一起努力打拚。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到場致意,他揹起台家盟的書包表示,所有孩子的書包不能裝進一樣的東西,否則孩子就會變得一模一樣,教育是滋養和培力的過程,塑造多元的環境,助孩子探索興趣和未來,這是未來教育部推動的目標,用國民學習權取代國家教育經營權,讓孩子嘗試錯誤也是一種學習,和家長團體一起基於愛孩子的初衷,支持孩子發展未來。

立委蘇巧慧、吳思瑤、李麗芬和高潞以用、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副理事長張信務、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台少盟秘書長葉大華、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榮譽理事長吳福濱等人也到場支持。

蘇巧慧準備了「燈泡」裝進書包,希望照亮教育;吳思瑤自曝國中往事,以前被搜書包時,搜到男生給的情書,被老師罰面壁,到現在心中仍有陰影,她當場向教長潘文忠建言,學校不該再搜書包;高潞以用在讀書時,書包裡只裝便當,阿美族只有袋子,沒有只能裝書的書包。

馮喬蘭表示,她希望學生的書包裝了滿滿的問題,教育不是習慣傳承過去的中華文化,而是勇於去挑戰和創新,愛一個孩子要愛他原來的樣貌,這是台灣邁向未來的契機。

臺家盟成立 要破除考試綁教學

20160909臺家盟成立 要破除考試綁教學

由台北市家長協會等十個家長團體共同發起的臺灣家長教育聯盟今天(9日)成立,希望破除考試綁住學生學習及推動學校教學多元化,希望讓孩子找回對學習的熱情,也找回愛孩子的初衷。

臺灣家長教育聯盟(臺家盟)特別選在2016年9月9日9點鐘舉行成立大會,取其諧音,對孩子許下「愛你一路久久久」的3個承諾,包括莫忘愛孩子初衷、莫忘愛孩子的同儕及共同承擔愛孩子的責任,臺家盟籌備主任委員謝國清表示,聯盟未來會持續監督教育政策,從十二年國教到高等教育,要破除考試綁住學校教學及學生學習,希望讓孩子的書包裡,不只裝教科書,而能裝下更多孩子們喜歡的東西。

教育部長潘文忠應邀出席成立大會,被問到希望書包裡要裝甚麼東西,潘部長說,他的書包裡不能放一樣的東西,否則臺灣的孩子就會一樣,教育不能用管理與訓練,而是滋養與培力過程,讓孩子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與未來。

臺家盟由雲林縣家長協會、台北市家長協會、台北市家長教育成長協會、宜蘭縣家長會長協會、宜蘭縣家長協會、新北巿三重區心教育關懷協會、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台北市學習障礙者家長協會、高雄心家長協會、金門縣家長協會等10個家長團體及數十名個人共同發起,未來將持續監督教育政策,持續進行對孩子有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