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04/19青春夢想家~林聖洋

鼓起被討厭的勇氣跨出去

聖洋目前就讀於新北市新莊高中三年級,日前才經由Answer for Taiwan創辦人陶倢老師的介紹,到接棒啟蒙協會的教育小聚上,做了畢生第一場公開的短講,分享自己如何走出自閉的人生。陶老師是怎麼認識他的呢?原來去年十二月時陶老師曾到新莊高中演講,最後的提問時間,全場三四百位學生只有聖洋一個人發言,詢問老師未來特殊教育的前景,也間接讓陶老師知道患有亞斯柏格症候群的他,已經準備好可以走出來了⋯⋯

被問起小時候是怎麼發現患有這種泛自閉症障礙的?聖洋說,四歲時生母就因故離開家,後母一直覺得他很難帶,加上幼稚園老師也建議父母要帶他去檢查,因而在小學二年級時確診。印象中從小和同學相處,因為無法分辨別人說話語調的差別,不會察言觀色,同學也覺得他的表達太直接,面無表情而且講話很死板,因此常開他玩笑,成為被霸凌的對象。國中、小學都沒什麼好朋友的他,為了到接棒啟蒙分享,曾經詢問三十多位以前的同學,對他的印象是什麼?結果有人回想起有一次他特別表演魔術給同學看,大家正覺得很好奇想問他怎麼變的,但他因為謹守魔術師不能透露技巧機關的行規,硬是不說,當然又得罪了一大票人。另外,由於肌肉不協調,他到小學二年級時還無法好好的把字寫進格子內,也聽不懂教室的規則,至今他仍非常感謝當時的導師,很有耐心地引導他將桌面舖好墊板,等他慢慢寫。

「現在笑得多開心,以前臉就有多臭!」聽著聖洋爽朗的自我嘲諷,很難想像他是如何產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從整天自怨自艾,到現在下課後會和同學相約去看電影了。這個重大的人生轉捩點就發生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當時正好在youtube上看到囧星人介紹很紅的一本阿德勒心理學相關書籍「被討厭的勇氣」https://youtu.be/xZAGVi5OK2s,經由詳細閱讀該書後,緊閉的心門從此被打開。他突然發現自己的障礙也許只是在自己被討厭後,為了保護自己,而自我創造出來的。以往他認為人際關係是雙向的,但阿德勒卻說只要把自己做好,別人怎麼看你就是他家的事了,不用在意。因此他開始接受亞斯柏格症是自己的一部分,讓自閉從有問題變成一種特質。也因為心態改變了,他開始積極踏出與人溝通的步伐,正向看待不堪回首、屢試屢敗的過往。他笑笑地說:「人生所有的路都是必經之路,過去的慘痛經驗,現在正好可以做為與別人分享時說笑的題材。」非常訝異聖洋何以能如此流利並完整地分享書中的重點?他靦腆地說:「一直在用,所以就記得很熟。」

其實去年北市家協的常務理事楊昭瑾也曾和新時代讀書會的夥伴們分享過這本書,遺憾的是當初我並無和它擦出火花,但也許是正中聖洋的痛處吧?穿越時空,阿德勒竟成了他重要的心靈導師,囧星人若知道聖洋因著他的說書而人生從此變得不一樣,應該會大受鼓舞吧!抱著「如果能幫助別人,就能幫助自己」的信念,聖洋以大學考上特殊教育系做為目標。此外,他發現和他一起曾在教育小聚中分享的高一自學生裴軒,雖然看似拼命向外走出去尋求認可,其實和他一樣都想追求內心的踏實。他們已經滿懷熱情,相約要到偏遠的小學,用遊戲的方式來向學弟妹們分享他們如何鼓起勇氣跨出去,進而接受並找到真實的自己。讓我們為他加油打氣吧!

 

106/03/15青春夢想家~吳亞軒

做夥打造快樂城邦

亞軒還未滿三十歲,兩年前和哥哥開始經營「來坐夥共享空間」,一年前又和來坐夥的第一位客人成了合夥人,共同創辦「聚樂邦」,要讓年輕人「用玩樂擁抱世界」。聽起來是很酷的點子耶!想知道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想法,也好奇聚樂邦究竟有什麼好樂的嗎?其實看亞軒的成長背景,你就會有跡可尋⋯⋯

相較於一般人,亞軒的生活經歷也許不是那麼平順。小六的時候媽媽就因病過世,雖然後來家中有了新的女主人(爸爸的女友),但因正處荷爾蒙風暴的青春期,加上生活與觀念的差異,當時正在唸高中的哥哥因此搬去阿姨家,亞軒考上中山女高後也住到台北學苑。他說那是人生的第一個轉捩點,從一個安康的小家庭,進入了有點動盪的人生⋯⋯同寢室八位室友中,有普通高中、高職生,也有僑生。第一次見識到什麼是上課以外就拼命在工作,學幼保和護理的室友對他們所學是懷抱著多大的熱情,也從這個時候開始學習如何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

唸第三類組的他,因為對人感興趣,經過與也是唸心理系的哥哥討論後,大學也選擇了心理系。但大學時期和同學並不親近,反而熱衷於參加詩社,與外校合辦雜誌、展覽等,做自己喜歡的事。雖然從小看著擔任國小主任的媽媽,對教育領域有一股莫名的抗拒,但為了追求經濟上的獨立自主,卻也選擇了投資報酬率高的家教工作當成收入來源。亞軒除了教一般的國中生英文數學,還在啟聰學校內當自閉症孩子的伴讀,也曾在視障者家長協會教作文。因為曾有這樣的經歷,他體認到自己沒有那麼強大的內在力量,去擔任時時要受制於體制卻難以改變的助人工作者。

在心理學「諮商」、「臨床」、「工商」和「實驗研究」等領域中,學習時有感覺到自己對工商唸得最起勁也應付如裕,因此在研究所時曾參與很多廣告、行銷、媒體和市調實習工作。雖然也曾想進入廣告公司的創意策略部門,但沒學過畫畫的他因此被打回票。所以研究所畢業後就在內湖科技園區的資訊公司做「使用者經驗設計」,專門研發適合銀髮族的智慧型手機,但始終覺得離第一線的使用者好遠,不確定是否真的有幫助到人們。那時正值2014年太陽花學運期間,很想跟關心的社會議題有所連結,因此也去參加台北市儲備社區規劃師的培訓課程。後來因為從澳洲打工回來的哥哥要創業,就一起經營起「來坐夥共享空間」,想為出外的年輕人,提供一個像家一般溫暖舒適的空間,可以在一起做著喜歡的事,甚至會找到情同家人的夥伴。

去年,亞軒與林志育共同創辦了「聚樂邦」,想提供機會讓年輕人形成創意公民的社群,藉由設計好玩的「社區探險隊」遊戲,讓參加者走入社區,從遊戲當中彼此建立連結、對話,並進一步發現當地的問題,再想辦法去改善它,是一種「遊戲化的社會參與」概念。我覺得有一句甘地的名言很適合形容亞軒他們正在做的努力,「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讓我們彼此共勉喔!

來坐夥共享空間

http://sittogethertaiwan.wixsite.com/2015

聚樂邦

https://m.facebook.com/ClubonTaiwan/

106/02/15青春夢想家~林家安

家安才剛結束師大附中高一的數學老師實習工作,為何他沒有接著應徵被視為鐵飯碗的國中老師,而是在實習階段就集合一群理念相近的朋友成立「時習教育工作室」?當老師是他從小的夢想,他這麼做是繼續朝著夢想前進還是離夢想越來越遠了呢?就讓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吧!

家安的爸爸是工程師,媽媽是在社區大學和救國團教學的花藝老師。和很多小朋友一樣,他也從幼年時期就接觸了音樂教室和打擊樂,後來甚至從小學到國中階段就讀了九年的音樂班。鋼琴是他的主修,副修是法國號。由於父母工作繁忙,每天放學後兩三小時的練琴時間多半是由阿嬤陪他度過。雖然他是獨生子,除了樂器以外,書本也是他的好朋友,他笑說媽媽最不在意花的錢就是買書。此外,似乎對美的事物情有獨鍾的媽媽,鼓勵他接觸各種藝文活動,從舞蹈、畫畫,到近水樓台去社大學口琴、黏土捏塑和烹飪等,讓他的童年時光很豐富而好玩。但到了國二,突然感覺不喜歡每天花那麼多的時間反覆練琴,決定把彈琴當成興趣就好,高中就考上了師大附中數理資優班。

和普通班級相比,專研數學的他,少上了一些社會科的節數和自習課,但多了鑽研數理的時間,並得以參加各式科展。另外,身為附中人,「玩」是一定要的,因此也參與了管樂隊和打羽球。可能是從小看著媽媽的身影吧!比接觸音樂還更懞懂的時候,「當老師」這個夢想已在他的小小心靈萌芽,大學就甄試申請上了師範大學數學系。這個時期,興趣廣泛的他,除了本科系的課,還修了台大的政治心理學、賽局理論、師大的文創產業概論、表演藝術學程等,甚至也玩起編娃娃、拼布和做木工等的工藝設計社團。

到了大四下,回到母校師大附中擔任高一的數學實習老師,曾遇到學生挑戰他:「老師,學這個要幹嘛?」還有一位喜歡畫畫的家教學生,因為數學不好被學校的老師放棄,但媽媽還是希望家安可以教小孩用得到的數學,讓他覺察到學科知識和生活的連結太少,於是開始集結一些志同道合的學長姐弟妹,成立「時習教育工作室」,藉由開發一些實境遊戲、撰寫部落格的文章、研發課程,讓小學和中學生,能從周遭的生活去連結學科內容,體會到「學這些有什麼用」,進而引發學習的動機和興趣。他們會依照使用者需求來設計課程,例如家教學生很喜歡狗,就設計購買狗糧的行動,讓學生到商場選購有折扣的產品,再帶回家與老師討論是否有達到最大的效益,來帶入高二數學線性規劃的概念。

因為想要更加了解自己,目前正繼續鑽研師大特教研究所資賦優異組的他,想找出可以開啟每個人內在天賦的那把鑰匙。值此工作室草創初期,只得先靠在學校兼課和家教的收入,以及家人滿滿的支持,為了開拓更美好的教育園地而辛勤耕耘。讓我們祝福他的工作室早日結出甜美的果實吧!

時習教育工作室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LIFEeducationstudio/

閱讀全文 106/02/15青春夢想家~林家安

106/01/18青春夢想家~宮保睿

106/01/18「青春夢想家」宮保睿
保睿今年28歲,畢業於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產品組,兩年前才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成歸國。從小是個乖乖牌的他,並不習慣與人敞開胸懷的交談,還好因為小時候常常搬家,使自己面對新環境和新朋友較有適應力。高中就讀離家很近的復興高中,因為走路就可以到,剛好親戚又經營復興高中的小吃部,所以生活非常便利。從小就認份唸書的他,後來在媽媽的建議下,試著以繁星計劃申請,上了第三志願的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

雖然進大學之前,他並不確定自己的性向是否在此,很幸運的是就讀的過程當中,也慢慢摸索出興趣。由於在大學暑假,有機會到英國上短期的課程,加上大學畢業時曾任職的設計公司老闆是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學姊,讓他得以用作品集申請上藝術設計學生的夢幻學校。該校只收研究生,上課方式是採取一對一或小組討論的師徒制教學,每學期學生要針對主題向老師發問,獨立或團隊合作完成作品。他覺得出國最大的收穫,就是學習如何與人溝通,透過友善的巴西大叔同學的開導,或是下課後和同學們在小酒館裡的談天說地,讓他能夠享受於自在地與人交往,並勇敢表達自我。所以他現在回想起來,頗後悔學生時代沒有多玩一些,若是在高中時的吉他社有認真的學會吉他就好了⋯⋯

回國後,在學長與大學老師的介紹下,先在台科大與長庚大學當兼任講師,很希望與學弟妹分享從一流學府帶回來的先進觀念與做法。除了在學校授課,也和學姐為台科大和成大的學生設計跨校的工作坊,探討如何透過互動藝術,使人們更容易了解冷冰冰的科技與生物。也讓不同科系的學生,針對同一個主題,進行腦力激盪和溝通,以協做出成果。他笑著說,最喜歡有個性、敢問又敢做自己,很皮的學生。也許是受了爺爺是訓導主任和校長,曾祖母也曾是老師的影響吧!從他身上是否也可以感受到很適合當老師的特質呢?

最後他建議年輕的學子們,如果可以,最好大學畢業後先工作,一方面在壓力下可快速成長,從解決問題當中累積實力,若覺得能力不足或有更想精進的地方,也才更清楚想要進修的領域和方向。

「教育行動家」音檔連結:http://eradio.ner.gov.tw/program/?recordId=400&_sp=detail

以下是宮保睿的作品:

「人類鬣狗 」-透過這個作品,我想像超人主義者,DIY 生物愛好者和自造者,合作組成新組織 “人類鬣狗”,以便透過他們自己的方式解決日益嚴重的糧食浪費議題 。

「明日的牛」-描述一個以動物被實用化與馴化的概念來呈現的極端未來。想探討人類企圖利用新興生物科技,增加並精準地控制自然來達到人類的需求與慾望,這究竟是好還是不好?